“在我眼里,‘转危为安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词汇”——韩鹏达-时讯

时间:2023-06-29 09:50:54来源 : 北京日报

“在我眼里,‘转危为安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词汇。”——韩鹏达


【资料图】

韩鹏达在急救车上观察病人。

清晨7时30分,急救医生韩鹏达准时抵达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。急救箱、监控仪、呼吸器、气管插管设备、心电图机……一大堆急救设备搬上车,韩鹏达换好制服,随时准备奔赴“救命现场”。

“我们不在现场,就在赶往现场的路上。”急救医生是12小时工作制,每4天还需要轮值一次夜班。这样高强度、快节奏的岗位,韩鹏达已经坚守了快20年。然而他从不觉得累,只因为在他心里“救活一个人”的巨大成就感可以横扫一切疲惫。

“急”是急救工作最大的特点。近20年间,韩鹏达经历了数不清的“千钧一发”“十万火急”。

“大夫,快来,有人电晕了。”电话来自东四环的一家美容院,一位女士在接受美容项目的过程中,被仪器漏电的强大电流击倒。求助的电话就是冲锋的号角,韩鹏达和同事们冲向急救车,仅用8分钟就到了这家位于居民小区内的美容院。

现场情况十分危急。患者躺在一张狭窄的美容床上失去意识,腰部因触电而烧伤严重。在急救人员抵达前,已有附近居民开始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的抢救了,但患者仍处于失去脉搏、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状态。

抵达后,韩鹏达立即接手,胸外按压、体外除颤、气管插管、静脉给药……3分钟后,监护仪上突然显示出不规则的波形——患者出现了室颤。“准备除颤!”韩鹏达急着向共同施救的同事下达指令。经过约5分钟持续抢救,监护仪上的示波恢复了规律的图形,患者的心跳和呼吸渐渐恢复。

那一刻韩鹏达太激动了——人救回来了!但激动的同时,步骤不能乱,“脑子里一直反复计划下一步怎么办:该怎么挪床、怎么转运、怎么保证让她生命体征平稳地抵达医院。”

通过120的指挥调度,韩鹏达第一时间与距离最近的民航总医院取得联系。不巧赶上了下雨天,机动车道几乎被堵死。响着警报的救护车,“见缝插针”在自行车道穿行,司机不断通过话筒提醒行人避让,韩鹏达则紧盯着患者的病情变化,一刻也不敢放松。虽然路况差,但这个急救小团队还是在10分钟内,就将患者送到了医院急救室继续抢救。

这一“棒”稳稳递出,全程不到30分钟,生命的“接力”漂亮地完成,韩鹏达长舒了一口气。而这时的他又回到“路上”,系统内的值班信息再次被更新为“站内待命”……

急救工作,急中有欣慰、急中有惊喜。一个诞生在急救车上的小生命,是韩鹏达急救生涯中遇到的最大的意外惊喜。

求助电话的铃声,响起在春寒料峭的夜里——一名待产妇突发频繁阵痛。凌晨1时,抵达后的韩鹏达与搭班护士一起,将产妇抬上急救车,赶往医院。孕妇生命体征平稳,但种种迹象都“暗示”着要“急产”。

韩鹏达和搭档立刻做好接生准备。一检查,产妇宫口已开,甚至已经可以看见孩子头部白色的胎膜。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韩鹏达当了一把“助产士”,为孩子进行了破膜处理。搭档指挥着产妇使劲儿,韩鹏达则进一步助力胎儿娩出。不到两分钟,在急救小团队的协助下,产妇顺利娩出了“满分宝宝”。

哇……婴儿的哭声,在寂静的凌晨时分,在封闭狭窄的急救车厢内响起,是那么的清脆、响亮。“那种兴奋,又与救人一命的欣慰不同。”韩鹏达说,那天返回急救站时已是凌晨4时,一路上他与搭班的同事都在为这件事兴奋地聊个不停,“甚至还给新生儿起了好几个名字!”

每天面对的都是跑现场的“急茬儿”,对体力和心理上是极大的考验,而韩鹏达一干就是近20年。“成为急救医生,就是我最初的理想。”韩鹏达追忆起自己“入行”的经历。2003年,非典来袭时,韩鹏达还是一名临床医学专业的大学生。满街奔波的急救车,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。“直观的感受就是:急救工作就是医疗工作的前线,急救人员就是医务人员的‘封面’。”第二年,面临毕业择业的韩鹏达没有一丝犹豫,向北京急救中心投递了简历。

“作为急救工作者,挽救生命后的欣慰,是最触手可及的成就感。”韩鹏达说,这近20年间,他不曾有一刻后悔过自己的选择。“在我眼里,‘转危为安’是全世界最美丽的词汇。”

(原标题:韩鹏达 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副主任急救路上

流程编辑:u032

版权说明:任何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、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、图片、图表、漫画、视频等内容。未经许可即使用,或以此盈利的,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,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。如遇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联系方式:takefoto@vip.sina.com

关键词: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